怎么判断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bdfyy/190604/7192379.html(报告出品方/作者:华泰证券,申建国、边文姣、张志邦)
充电桩:下一代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入口
能源结构变革,负荷侧调节重要性凸显
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负荷侧配合。为构建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国内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对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系统调节需求凸显。此外,我国用电负荷“尖峰化”特性显著,呈现夏/冬季较高,春/秋季较低的“两峰两谷”特点,据国网能源院能源电力规划实验室,截至年,各级电网高峰负荷持续时间较低,超过最大用电负荷95%的持续时间普遍低于24小时,对应电量不足全年用电量的0.5%。短时高峰对电网调节提出了更多要求,调节压力凸显。从调节措施看,单纯依靠电源侧/电网侧的灵活性资源/储能不足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仍需负荷侧调节措施配合。
用户侧主动响应是新型电力系统区别于传统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电力需求响应是指让用户能更多地主动参与电力市场,减少或者推移某高峰时段的用电负荷,从而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行为。年1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力争到年,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3%~5%,其中华东、华中、南方等地区达到最大负荷的5%左右。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院士提出,我国应力争在年,需求侧响应规模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10%,在年达到15%-20%。年9月,国际能源署(IEA)在《清洁能源进展跟踪报告》中预测,根据年净零排放情景,到年电动汽车车队将超过3亿辆,电动汽车将占新车销量的60%。长期看充电桩作为新能源车集聚负荷的接口,在用户侧响应领域重要性日益凸显。
能源互联网入口,兼具信息与调节能力
充电桩具备负荷信息和调节能力,终端覆盖率高,是理想的能源互联网接口。充电桩具备有序充电功能,协助负荷侧需求响应,此外,后续V2G技术逐步成熟后,电动汽车作为可移动的分布式储能单元,在用电低谷期低价给电动汽车充电并储存电量,在用电高峰期高价把电力“卖给”电网的方式获取价差收益,协助电网削峰填谷。各地*策支持或试点充电桩参与需求响应。目前,江苏、福建、山东等省份在出台电力需求相关*策时鼓励充电桩参与需求响应;上海、天津、江苏常州、浙江平湖等地试点充电桩参与需求响应。根据年6月发布的《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的商业前景—上海市需求响应试点案例》数据,在每年响应5次的情况下,私人充电桩/专用充电桩/换电站参与需求响应的内部收益率分别达到9%/21%/%,年均收益分别为71//元。
虚拟电厂技术加持,智能电网技术助力新能源汽车充放电调节。虚拟电厂是指借助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实现分布式电源、储能、可调负荷等多种分布式资源的聚合和协同优化的协调管理系统。通过采用“互联网+5G+智能网关”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网调度系统与用户侧可调节资源的双向通信,满足电网调度对聚合商平台实时调节指令、在线实时监控等技术要求。虚拟电厂增加区域的调节能力,为用户侧可调节资源参与市场交易、负荷侧响应、实现电网削峰填谷提供坚强技术保障。V2G(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等分布式能源接入虚拟电厂集中管理后,智能电网技术将进一步助力新能源汽车充放电调节。
新能源汽车电量消耗占比提升,新能源汽车充放电调节创造价值蓝海。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万辆和万辆,同比+.0%和.6%。新能源汽车产销的火热叠加动力电池持续扩容及充电速度持续提高,显著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电量消耗。年1-8月全国充电总量达到.4亿kWh,同比+89.8%;年8月全国充电总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达到0.27%,同比+0.14pct,实现新能源汽车充电量与用电占比的双提升。伴随新能源机组大量接入电网,调节能力亟待提升,调节价值日益凸显;叠加新能源汽车电量消耗占比有望持续攀升,新能源汽车充放电调节技术将会在调节电网负荷、维持电网的电力电量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行业走向规范化,“新基建”迎来新机遇
*府主导逐步转为市场主导,行业内生动力增长强劲。我国充电桩行业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年的萌芽期,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府主导项目建设,项目自主盈利能力不足,行业发展极度依赖*府补贴。第二阶段为-年的快速增长期和洗牌期,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民营资本在*策吸引下纷纷入局,形成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并存的产业格局;但是低端无序的“野蛮生长”过后坏桩、“僵尸桩”、运维服务缺位等问题不断凸显,在年新国标开始实施后行业迎来洗牌,行业发展愈加规范。第三个阶段为年至今的发展关键期,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府补贴由充电桩制造端转向运营端,整体补贴逻辑由“量”到“质”的变动带动了高附加值业务扩展,行业盈利引来拐点,内生增长动力增长强劲,在“新基建”背景下行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新基建”迎来新机遇,多地区明确充电桩远期发展目标。我国中央及地方*府出台了多项保障*策,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年1月,发改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年,部分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80%,形成能够满足超万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省份也提出“十四五”期间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发展目标,通过*策推动为充电桩覆盖率提升及充电桩行业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充电桩可以按照充电方式、充电接口数、安装地点、安装方式四种方式分类。按照充电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交流、直流、交直流一体充电桩;按照充电接口数分类,可以分为一桩一充、一桩多充;按照安装地点分类,可以分为公用充电桩与专用充电桩;按照安装方式分类,可以分为落地式与挂壁式充电桩。公共充电桩面向社会车辆(全部或部分)提供充电服务,公共充电桩下属两个分支分别为公用充电桩和专用充电桩,其中公共充电桩全部开放,快充桩居多;而专用桩面向部分特定的社会车辆服务,一般安装到单位内部场合,仅供单位内部人员使用。而私人充电桩主要供私家车使用,且一般为慢充。共享私桩的概念介于公共桩和私人桩之间,属于个人为满足私人车辆充电而进行自建,且可向其他车辆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桩。
设备端前期话语权较高,运营侧重要性逐步凸显。传统充电桩产业链的基本业务模式是上游制造商加装配电设备和滤波器等器件后,组成充电桩销售给中游的运营商,然后由运营商租赁或出售给终端用户,获取收入;前期运营端盈利较差,产业链的重心主要在设备供应端。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加,充电桩作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入口,产业链的融合程度有所提升,话语权呈现向运营端集中的态势,运营主体范围也相对扩大。支持端主要向运营端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向充电桩/站的精细化运营赋能,是产业链中的新生力量。
制造端:模块与信息升级,行业跃千亿市场
模块升级与信息升级助力能源互联网建设,充电模块价格下降利好制造端发展。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出行更加依赖电力输送、场地建设、充电桩投放等基础配套产业的发展。高压直流充电桩由于具备充电时间短优势,逐渐成为市场主流选择,同时能够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伴随5G、互联网、智能网关等先进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V2G技术瓶颈的不断突破,充电桩所具备的功能单元持续拓展,充电系统运营更加智能化,我们认为充电桩是未来能源互联网的一大重要入口,伴随上游充电模块价格下降,以及充电桩智能化、信息化升级,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车桩比有提升空间,分布呈现长尾效应
车桩比紧张持续改善,充电桩需求依然强烈。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统计数据,年1-8月,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8万台,同比年1-8月增长.5%。截止年8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5万台,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万辆,年1-8月车桩比达2.7:1。年1-8月,车桩增量比达到2.3:1,“一桩难求”的局面持续改善,但是距离发改委提出的到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的车桩比达到1:1的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伴随下游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充电桩要完成车桩比目标仍需扩大充电设施覆盖范围。
分省市来看,省市间充电桩保有量呈现长尾效应。截至22年8月,国内公共桩保有量最多的TOP10省份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湖北、山东、安徽、河南、福建,占据了全国公共桩总量的71.4%。充电电量最高的省份基本与之重合,22年8月充电量最高的省市为广东省,充电量达到了5.5亿kWh,用电主体主要是公交车和乘用车,环卫物流车、出租车等其他类型车辆充电量占比较小。
高压直流占比高升,解决充电时长之痛
充电时长仍为痛点,短时充电需求凸显
充电速度慢引发续航焦虑,充电时间长仍为新能源车行业痛点。当前水平下,车辆通过功率为3-7kW的交流桩充电,需要6-8小时充满,通过功率为30-kW的直流桩也要1-2小时才能充满,距离燃油车的加油速度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解决充电速度问题是新能源车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