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表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应粉丝要求冒险写了一篇岳飞,愿民族英雄永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0420/13564219.html

一、

据说有人考证了朱仙镇大捷是虚构的,小商桥之战(杨再兴战死)是败战,郾城之战也不是大捷。所以五百宋军打败十万金兵是不存在的,所以离开封只有十五里“差一点恢复中原”是一场空激动。还有就是“十二道退兵金牌”也不知道是不是小说家编的。

这个说法也好理解。因为当时岳飞确实没有拿下汴梁(开封),没能彻底消灭金军主力,那些外围战的胜负也就无关紧要了。而且因为班师不久岳飞就“出事”了,他的赫赫战功肯定被黑手抹去,而来自后人特别是他的孙子岳珂的补记存在一定误差和夸张就不奇怪了。

即使按照这个考证逻辑,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岳飞这“最后一战”看看:

当时形势是金国元帅完颜兀术亲率十万大军抢占开封,又分东路军以山东聂黎孛堇和河南李成为左右翼,向两淮进军;西路以右副元帅完颜撒离喝统帅,从同州(陕西大荔县)攻陕西。但是很快——西路金军被宋的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行营右护军都统制吴璘等部阻击,陷入相持状态;而东路金军即完颜兀术主力又在顺昌之战中被刘錡大败,所以退缩回了开封。

岳家军就是这时打响的第四次北伐战。那么他们打哪了呢?

就拿宋史来看,他们打了蔡州,京西路,淮宁府,颍昌府(今许昌),陈州,临颍,郾城,以及外围的郑州和洛阳。简言之其战场态势就是岳家军从“六方”合围了中间的汴梁。但是打下这么多地方要分兵把守吧,就算岳家军有十万,这么分兵下来肯定兵力分薄了,也面临被敌军各个击破的危险。而对手当然也看出了这个问题,所以“被包围”的完颜兀术实际是四处主动出击的(临颍、小商桥、郾城都是金军主动出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此时的岳飞停了下来收缩战线和紧急请求援军。但是实际情况是宋军其他友军不但不前进还后退了的。所以岳家军此时成了孤军。

或许岳家军打得没有记载中那么精彩,毕竟冷兵器时代,肯定不是小宇宙爆发几下就总能克敌制胜的。

即使临颍、小商桥、郾城、朱仙镇不是大捷,“还原”到头了,这个时候也就是两个字:血战。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此刻谁敢横刀立马已经是英雄无疑。岳家军直打到“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无一人肯回顾”。这一点至少是真的,因为除非战败,否则他们也只有接到皇帝退兵诏书才能退兵。

即使剩下的是一场相持战,但汴梁毕竟是宋国故都吧,人心思归,以及岳飞“连结河朔”所激发的起义都是加分项。如果真实战况确实没有那么乐观,那么今天我们读到“十二道金牌”和岳家军被迫撤退,也就少了些许翻江倒海的遗憾而已。

并没有改变他们曾经为国亮剑这个事实。

也没有改变南宋“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的史实。

——国家积贫积弱到丢掉半壁江山,一半的人做了“宋奸”,有岳飞和岳家军能做到如此已经很了不起了,真的不必强求他一杆红缨枪还能一路直捣黄龙府。

二、

关键不是战报是否夸张,关键是领导还是觉得他功高震主了。

不管有没有十二道金牌,当时下达撤军命令的当然是南宋最高领导高宗赵构。

即“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的操盘手。

许多人不理解甚至愤慨这个皇帝的行为,所以孜孜不倦为他考证了许多仓猝撤军的理由。包括他十二道金牌的发出与岳飞捷报之间存在时间差;他可能看见的与岳飞看见的存在“视野差”;他对金人的怕与岳飞等将领对金人的无惧之间,存在“心理差”,等等。

最早最正规的“理由”是宋代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成书于年)里提供的,说是秦桧唆使其党羽罗汝楫上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遂促使赵构下定决心撤军。这个记载说明赵构看见的是“兵微将少,民困国乏”,这的确也是南宋开局的惨状。(文人喜欢吹嘘宋朝富得流油的神话,但并不能改变连年征战、多年向胡虏进贡被掏空的史实!)所以赵构确实非常害怕“岳飞若深入”,怕是打得下也守不住,甚至怕没钱没粮支持前线打下去。

——其实在岳飞此次北伐前金国根据绍兴和议是放弃了汴梁和大片领土的,而赵构迟迟都没有派兵前去接收,才又导致现在这场大战。否则都不用岳飞这么辛苦。

所以从赵构的逻辑来看,应该是他觉得花大本钱打下汴梁又会引起金国再来反攻,如此旷日持久的以战止战,还不如以“贡”止战。

三、

其实宋高宗赵构的急于求和,根源在于他的恐金。

说起来,应该没有一个皇帝像赵构的开局这么惨烈过。两次被金兵千里追杀,后被赶下海又游回来,所以他的对金行为带有一定迷惑性。

早在“靖康耻”发生前他就非常惧怕与金人作战。当时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他招了很多兵却未勤王。除了宗泽一支孤军去打游击,大部队只是一味避战,可以说是眼看着国家败亡的(所以这里又有阴谋论)。面对国仇家恨,即使不共戴天的父仇他也没有选择报仇,但当皇帝却很积极(这个当然)。只是他想不到,当乱世的皇帝是非常危险的。登基短短一年内,就经历了两次被金兵“斩首行动”,一次是金兵千里奔袭扬州,直接把正在龙床上霍霍的他吓阳痿了;第二次是南渡之后,想不到长江天险都挡不住,又被金兵从建康追到杭州,又从杭州追到温州;这期间还发生了一次莫名其妙的政变;;唯一的儿子还被吓死了;最后是更可怕的“搜山检海”,被金兵从水路狂追三百里......

怎么说呢,一个人经历过这么多,不死也会有心理上的问题。

而皇帝被揍得差不多之后,宋军宋将才陆续有所表现,譬如张俊的宁波保卫战,韩世忠的黄天荡之战、大仪镇之战。而岳飞则是最后发力的,他先是跟在金兵后面捡漏,金兵在前面“斩首行动”,他则跟在后面“收尾”,皇帝几乎是看不见他的,然后才来了一把收复建康。虽然岳飞后来居上、愈来愈上,但会不会是已经有点迟了呢?就好比一个人犯了阳痿症吧,“内在”已经发病,后来的“外力”再强是不是已经有点“够不着”了呢?

冷兵器时代,一个武将再能打也有限吧,所以赵构估计对武力是半信半疑的。

岳飞的北伐历程,就多次碰到高宗赵构的制约,晓谕他打伪齐政权可以,收复襄阳六郡可以,但不得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否则“虽立奇功,必加尔罚”。多数情况下都是金兵毁约入侵,赵构迫不得已才让各路宋军应战,而岳飞往往瞅准机会顺势北伐,但又因无粮草无援兵所以无法深入。甚至后来“绍兴和议”之后,高宗赵构不仅不及时派兵接收汴梁,还叮嘱岳飞不得深入河南地招纳义军,显然对岳飞的“连结河朔”战略也是很不放心的。

至于前面提到的岳飞的第四次北伐,可能真的把金人打痛了,赵构怕引起报复,因此“旧病复发”,就此下了“十二道金牌”坚决要退兵罢战的吧。也许他备受惊吓的弱小心灵,十分不愿意活在连年征战的惊恐之中,决然选择了卑躬屈膝的买“和平”方式吧。

四、

偏偏武将如岳飞等很不识相,坚决主战,大秀肌肉,还毫不留情嘲笑主和派,好像他们不知道主和派的头头是皇帝赵构一样。这样就得罪得深了。

譬如另一个也是死硬主战派的韩世忠,其实也差一点被赵构“另案处理”了的,幸亏岳飞救了他一把。可惜岳飞救了韩世忠,韩世忠却救不了岳飞。(朱熹认为是韩世忠跟赵构私交更深的缘故)

客观上说,战与和是一件事的一体两面,是相互作用的。当初金国千里斩首、“搜山检海”就是想要灭掉南宋,正是因为主战派的努力,金国看看打不下来了,才决定改变“国策”的。可见以战止战起了很大作用,功劳是不小的。

可惜“领导”不这么看。领导觉得功高震主了,功劳越大越起反作用。

公元年,南宋迎来了一个很大转机,就是金国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原来金太宗驾崩了,其国内主战派完颜粘罕失势并于当年七月去世。而主和派完颜挞懒开始掌权,顺势取消了其扶植了八年的刘豫的伪齐政权。并向宋廷呼吁和谈,条件是归还黄河以南的宋故土,并放还高宗生母韦氏,归还已死的宋徽宗的梓宫。

这件事在赵构看来是天赐的讲和良机。所以急召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巨头”来临安商议。不料除张俊趋附外,韩世忠、岳飞对和议都表示了坚决反对。岳飞认为伪齐的取消,其境内的义军纷纷倒戈,反而是恢复中原的可乘之机。又认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

但事实上赵构已经决定“屈己求和”,提拔秦桧为右相,已与金国搭通了天地线。所以主战与主和的矛盾空前激发。任由岳飞、韩世忠接连上书十余次,坚持反对和谈。其实已经无益,反而把领导得罪得更深。

五、

不过这个“绍兴和议”的议和过程却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反复,仿佛“试金石”不断磨砺各方,令人唏嘘。

首先金国来使表现得非常傲慢。金人居然不称宋朝而称之为“江南”,不说“议和”而说“诏谕”,更要求宋高宗赵构亲自跪接金朝皇帝的诏书,完全把南宋置于藩属地位。

消息传开,朝野上下沸腾。宋廷诸大臣当然纷纷反对(武将不参与,否则当场打起来),然而戏剧性的第一幕出现了:所有主战派如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均被“官家”罢了官或贬谪;就连支持议和的宰相赵鼎也因不同意金人的划界条款而被罢相。而秦桧就这样趁机独揽了宋廷的大权的。

然后是第二幕大戏登场: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赵构跪到了金使的脚下,简直丢尽华夏正统的脸面,屈膝“奉表称臣”,承认南宋为金的藩属,接受金“赐给”的河南之地,并每年贡献银、绢二十五万两和匹......至此,这个南宋与金的第一次绍兴和议于年底屈辱地达成。饶是这样“取笑夷狄”(岳飞语)的和议,被占便宜的宋还没有吭声,占尽便宜的另一方居然还觉得不够,——年完颜兀术在金国发动政变,主战派重新掌权。年(绍兴十年)五月,金国收下南宋的岁币之后撕毁和约,悍然出兵要拿回河南、陕西之地......这个有没有“靖康耻,犹未雪”的既视感呢?对的,就是旧仇未报、新恨又来啊。我还没找你,你倒找上门来了?岳飞出兵的时候,会不会说上一句:“来得正好呢”!

六、

按说搞个和议极度丧权辱国,敌人还毁约杀上门来,这边幸好还有勇士横刀立马去迎战,干嘛不全力支持自己人打败敌人废掉条款多好?但是千古不解之谜还是发生了。继承大宋之“大送”传统的宋高宗赵构就是认了丧权辱国这个理了。而且战场胜负未分,他自己先输了。所以十二道金牌不是时间差,而是势在必来!而更为了维护他这“取笑夷狄”的和议,居然搞到拆自家万里长城搭上岳飞性命这样的事也干了......

关于岳飞的致死当然是一个“复合”原因,后人为此做过很多猜测和推断这里就不啰嗦了。关键是人们做各种分析的时候,几乎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岳飞此人并无特别犯大忌的事发生,此人,就是一个完人。

譬如他的忠君爱国,他对于君权的尊重和维护,对自己手握兵权的妥善处置,他严守军纪,居功不傲,不爱财不要命,凡事听指挥,干什么都是奉旨行事,叫打就打,叫停就停,对皇帝能说服就说服,不能说服就说服自己。就连功成身退他也是做到的,最后时光他放下权柄就去了庐山独居(避开联络旧部谋反的嫌疑,这也是为什么他儿子岳云先被捕他也不知道的原因。)

但他的完人行为,还是隐约透露了一种不容于当世的思想,就是他的“君”之上还有一个“国”、而“国”大于“君”的思想。譬如他的“精忠报国”,透露的意思就是我是来报国未必报君的。——虽然民为邦本的思想古已有之,但视国家即是人民,在封建帝制时代,仍然是会令最高统治者感到不安的!而这或许就是他犯的最大的忌讳吧?

他的临终遗言是“天日昭昭”,但后人习惯读成“还我河山”。

正因为母亲在他背上刺字:尽忠报国。所以终其一生,他都认定了国家利益至上。因而面对沧海横流他总是冲锋在前力挽狂澜那一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