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表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公共文化发展文化事业服务人民群众 [复制链接]

1#

公共文化发展文化事业服务人民群众


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之前,内蒙古在文化基础设施上的投入相对较弱,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尚难得到满足。为改变这种状况,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惠民热潮席卷内蒙古。


2003年,自治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提出并实施文化建设的“九大工程”,具体阐明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努力加大文化财*投入,不断提升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


从2004年起,内蒙古自治区连续举办多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全区各地创办了一批集文化娱乐、经贸洽谈、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形式多样又各具特色的文化节和艺术节。自治区连续实施国家和自治区诸如彩虹文化计划、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规划、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草原书屋工程等一系列重点社会文化工程,深入开展创建文化先进旗县、体育先进旗县活动,有力推动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文化建设工程就有50多项。一大批现代化文化地标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的里程碑。全区博物馆从原有的十几座发展到现在的50座。目前,基本形成了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居委会)的五级群众文化设施络。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在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在全区上下织就一张公共文化服务的大,用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在城市,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向社会免费开放,丰富了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三下乡”、“乌兰牧骑巡演”、“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的不断开展,深受基层群众欢迎。通过不懈的努力,内蒙古基本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进入十二五之后,内蒙古文化事业更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全区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走上了一条实现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宏伟大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