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杂志
原标题:疫情带来六大影响,中国芯片和消费电子行业积极自救
划重点:
1.芯片制造产线普遍不停工,一旦彻底停工,再复工需重新经历各种精密仪器调试的严峻挑战,对产能的伤害很大,不停工的另一个原因是,芯片产线高度洁净,病毒感染风险较低。
2.疫情对芯片设计企业影响不大,以研发人员为主,可远程办公,虽然整体进度变缓,但只要企业现金流不错,就无大碍。
3.整个芯片产业链上,只有封测企业较为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面临一定的“复工难”。
4.组装类企业受影响较大,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已下调年营收增长预期。公司预计今年营收将增长1%至3%,低于鸿海在1月22日预计的3%至5%,也不及分析师平均预计的5.4%。
5.电子消费终端企业最担心的是供应链上下游延迟复工,或将延期投产;物流速度降低,甚至可能出现停运;产品入关检查的时间和财务成本或增加,为海外销售业务带来挑战。
6.疫情这会导致供应链的转移吗?短期不会。比如,从当前消费电子产品的全球供应链资源分布情况来看,国内全链条制造资源的丰富和完善程度全球领先,具备非常强的竞争力。
2月10日,除了湖北,全国其他城市迎来复工。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的张露须早上8点半赶到公司。当她驾车途径通往中关村软件园的后厂村路时,发现这条“以堵著称”的路出现了难得一见的车少人稀,这是疫情所致,张露宁愿重新回到后厂村路堵车的日子。
后厂村路之南的中关村软件园是北京著名的高新技术园区,云集了腾讯、百度、网易、联想、IBM、科大讯飞等众多中外高科技企业,在园从业软件工程师超过8万人。
张露拿到了园区物业当天统计的入园区人数。“互联网公司基本都采取在家办公,所以今天来园区上班的只有多人,”她说。
科技企业,尤其互联网公司和软件研发型企业,由于可以远程办公,受疫情影响不大,但这只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一小部分企业,到目前为止,疫情对整个中国电子产业的冲击还未完全显露出来。
电子信息制造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型产业。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其中,中国电子制造业与软件业收入规模合计超过16万亿元,电子制造业收入规模10.6万亿元。中国电子供应链已深入全球,全世界90%的手机、90%的计算机,以及70%以上的彩电等设备均“MadeinChina”,全球产业链同此凉热,一些外国公司如苹果已经将第一季度iPhone的出货量下调10%。
《财经》记者综合调查结果显示,电子制造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受影响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大不相同。处于电子制造业上游的企业,通常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甚至是技术、资本双密集型企业。这意味着,这些上游企业以研发人员为主,能在一定程度实现远程办公,有些企业即便拥有产线,产线上的智能化程度较高,一线工人数量较少,此外,通常这些企业现金流较为充沛,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
但中下游存在不少劳动力密集型电子制造企业。为了控制疫情,各地政府采取了很多隔离、限制流动和避免人员聚集的措施,这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或因不具备复工条件难以开工,即便复工也可能因返工工人不足导致产能不足,并且,它们大多为中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此外,部分电子产品,尤其面向个人用户的消费电子产品,短期销售必然下滑。总之,各种连锁反应短期有可能会延缓中国电子制造产业飞奔的“脚步”,需要引起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重视,也需要企业采取更多积极自救和互救措施。
伤“芯”有限
芯片是电子设备最核心的元器件。尽管中国每年会大量进口芯片(年芯片进口额超过亿美元),但同时在大力发展本土芯片产业。中国半导体协会数据显示,年中国芯片产业销售额达到了亿元人民币,-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6.84%。
当疫情爆发时,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长江存储科技有限公司立刻引起芯片行业人士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