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表现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朱四倍王兆山的情感表达源于什么心态0ax1vvn2
TUhjnbcbe - 2020/7/29 10:26:00

朱四倍:王兆山的情感表达源于什么心态


“身为一名作家,应遵从起码的社会公德,还是要有道德和良心。”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日前在回答中国青年报提问时,首次就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纵做*,也幸福”的诗作给予回应。“在国家和人民遭受苦难,心灵和生命都遭受重创的时候,用这样的文字做出这样的情感表达,无论如何是不妥的,是让人遗憾的。”铁凝表示,如果有一天见到王兆山,会把这番话告诉他本人。从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纵做*,也幸福”、“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的感叹,我们不难管窥隐藏其中的看客心态。而正是这种心态对作家责任进行了放逐。毫无疑问,作家应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除了艺术才能之外,更应具有较深邃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较强的人格力量,沛然盈溢的人文精神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感,即使充任不了读者的导师,起码也该是读者的朋友,至少不要*化朋友,而要力争成为益友。对此,胡适先生有一段话把责任意识说得很通俗形象:“你种谷子,便有人充饥;你种树,便有人砍柴,便有人乘凉;你拆烂污,便有人遭瘟;你放野火,便有人烧死;你种瓜便得瓜,种豆便得豆,种荆棘便得荆棘。”鲁迅先生在30年代,也严厉批评过那种自比鸟和花,爱怎么唱就怎么唱、爱怎么开就这么开,而不管读者是否高兴的作家。对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反思,承载着公众对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意识、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的期待,而王兆山的感叹无非折射着精神界战士的谱系中断、失落,乃至精神上的溃败。而这样的责任,还不能止于作家,必须扩展到整个知识界。我们在反思和审视中国现代知识者所走过的精神沧桑史,在他们遭遇内外的巨大压力时,却发现其中的许多人几乎都是忙于把自己交出去,自弃自辱,呈现出人格的扭曲和精神的溃败。这让笔者想起了摩罗在《鲁迅比我们多出什么》中的一段话:“为什么鲁迅研究空前繁荣、空前深刻?为什么人们毫不犹豫地将鲁迅视为标准、视为至高无上的坚强与高贵?就因为历史的对比太鲜明了……”对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思考,能否作如是观呢?鲁迅之后的20世纪社会进程中,我们还能不断地发现某一类型知识者的流布和变迁。从巴金晚年念念不忘的要建立“文革”博物馆之事,从张承志自称要一人孤勇地与来自鲁迅所攻击的“智识阶级”战斗的誓词中,我们可以捕捉到知识者一些精神的现状。90年代,北大教授钱理群就知识界的现况作了不容乐观的描述,以为当今的一些知识者正忙着从边缘向中心,从两侧向体制靠拢,他们由“专业陈述”转向“模仿*治家口吻”。更准确地说,他们是以“专业陈述”的姿态,扮演“*治幕僚”的角色。话语转换背后隐藏着的是角色的转换。王兆山仅仅是一个表现而已。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四倍王兆山的情感表达源于什么心态0ax1vv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