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年12月21日,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在京发布“中关村指数”。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15年开展中关村指数研究,今年是第11年向社会发布中关村指数报告。中关村指数客观、全面评价中关村示范区的创新发展,被誉为中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中关村指数”包含创新引领、双创生态、高质量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直观有效刻画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新趋势。
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关村进入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快车道的关键之年。中关村示范区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强化使命担当,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核心任务,全力推动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国家级高新区首位,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迈出坚实步伐。“中关村指数”研究结果显示,中关村指数稳步提升,年达到.8,较上年提升36.5,是年基期的2.9倍。在中关村指数五个一级指数中,创新引领指数快速上升,为.3;双创生态指数提升明显,为.0;开放协同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较快增长,分别达.2、.4;宜居宜业指数相对平稳,为.1。具体呈现以下五个特征:
图片1
图1中关村指数及五个一级指数
一、持续强化创新引领,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
示范区坚持“四个面向”,以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聚焦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科技创新能级明显提升。年,创新引领指数快速上升,达.3,较上年提高45.7。其中,创新产出指数达.9,较上年提升57.6;创新投入指数达.7,较上年提升33.7。
图2中关村创新引领指数
战略科技力量发展壮大。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3家国家实验室全部实现入轨运行;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加大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的前瞻布局。有17所大学与科研机构入选全球自然指数TOP,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其中3家机构入选全球TOP10。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次,占全国的27%。19位青年科学家上榜年“科学探索奖”,占全国的近四成。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示范区企业在面临较大经营压力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较高研发投入。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入.2亿元,同比增长21.5%;研发投入强度5.5%,近四成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20%。研发人员97.8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34.3%,比上年提升3.2个百分点。83家企业入选欧盟“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强”,其中有4家企业跻身全球TOP强。创新产出成果丰硕,年示范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突破18万件,当年发明专利授权量3.9万件,同比增长40.9%,占全市企业整体的近八成;每万名从业人员当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件,较上年提高41.8件/万人。高质量专利持续涌现,企业获得“年度中国专利金奖”7项,约占全国的1/4,位居全国首位。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件,同比增长32.2%,4家企业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年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TOP”;中关村企业和产业联盟主导创制发布国际标准项,较上年增加项。
涌现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示范区在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技术领域涌现全球首个量子并行处理框架QUDIO、世界首个无需光频异地传输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全球首个数字PCR新冠检测产品等一批重磅原创成果。企业斩获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顶级会议CVPR中的AutoNUE挑战赛、L2ID挑战赛等多项世界冠军,斩获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ICCV中的Urban3D挑战赛世界冠军。成功研制出9.4特斯拉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核酸检测关键酶原料、新型微机电系统芯片等一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实现进口替代或填补国内空白的硬科技成果。在支撑科技抗疫、科技冬奥等国家重大需求方面,“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冬奥高精度气象预报系统“睿图-睿思”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应用,国内唯一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药物通过国家应急审批上市。
融通创新格局加快形成。围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氢能等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攻关模式。示范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联合12家上下游企业、8家高校院所等20家创新主体组建全国首家3C智能制造联合体,将突破领域内软性部件组装等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体系,填补国内3C行业智能产线“平台+模块”智能化核心装备等领域空白。中关村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清华等高校院所组建全氢能联合体,致力打通氢能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全国第一家燃料电池商用车全栈式解决方案供应商。中关村企业联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开源车路协同数据集,为自动驾驶提供前融合、特征级融合、后融合3个层面的决策支持,增加自动驾驶安全性。
二、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成效突出
示范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引领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年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指数较快增长,为.4,较上年提升33.4。其中创新经济指数.1,较上年提升44.2;质量效益指数.7,较上年提升22.6。
图3中关村高质量发展指数
经济规模质量实现双提升。年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8.4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整体的六分之一,位居全国高新区首位;总收入同比增长16.8%,增速高于全国高新区整体水平4.8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3%,占比较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8.3%。发展质效加快提升,年示范区劳动生产率47.0万元/人,人均税收11.1万元/人,均实现20%以上快速增长。技术收入对园区收入增长贡献进一步提高,技术收入.4亿元,占总收入比重24.2%,占比较上年提升2.0个百分点,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达36.2%。
高精尖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年示范区六大高新领域实现总收入7.1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占示范区总收入的比重达83.7%。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双发动机”作用凸显。年电子信息领域实现总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22.2%,产业规模占示范区的50.9%,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生物医药领域在新冠疫苗和检验检测试剂企业带动下增长强劲,实现总收入.0亿元,同比增速达82.4%,年有3个创新药、7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先进制造、新能源及节能、新材料、环境保护四大领域亮点纷呈,年先进制造领域总收入超亿元,智能制造、机器人、智能汽车领域在全国形成引领优势,如清瞳时代入选StartusInsights年全球AGV行业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