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根据辨证论治的要点将肥胖分成五类
1
胃热火郁型
症状特点
肥胖多食,消谷善饥(食欲亢进,进食量多,易感饥饿的表现)可伴有大便不爽或干结,尿*,或有口干口苦,喜饮水的表现。
人群鉴别
这类肥胖人群特别易怒,他们性格急躁,动不动就发火。他们的急躁易怒并不是天生的,因为他们的体内有热。
这类人群都食欲旺盛,很能吃但不说明他们的脾胃功能正常,相反是处于胃强脾弱、耗伤津液而导致膏脂淤积的病理状态。
通常会表现为舌质偏红、舌苔*腻,面垢油光、长痘、脾气急躁、眼睛红赤、大便太干燥或者太湿。
治疗方法
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联合用药举例
调胃承气丸(作用:通腑泄热,行气散结)+枳实导滞丸(作用:消食导滞,清热祛湿)+降脂减肥片(作用:健脾豁痰,润肠通便)。
如伴有热盛耗气的现象(表现为疲乏、少力)可加*芪精口服液;如伴有多食易饿,口苦,嘈杂的现象可加清胃*连丸;如伴有口干多饮的现象可加玄麦甘桔颗粒。
在饮食上建议多食绿豆、冬瓜、苦瓜、莲子、薏米等清热祛湿的食物,千万不要吃辛辣燥烈之品,如辣椒、狗肉、牛羊肉等。
2
痰湿内盛型
症状特点
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脘痞胸满,可伴头晕,口干而不欲饮,大便少行,嗜食肥甘醇酒,喜卧懒动,舌质淡胖或大,苔白腻或白滑。
人群鉴别
痰湿内盛型肥胖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居多,这类肥胖人群因为身体内痰湿内盛,困遏脾运,阻滞气机,所以就容易出现气不通的现象。他们一般额头油光可鉴,眼睛下挂着两个大大的肿眼泡。
脾主运化,如果一个人的体内痰湿堆积,脾的运化失调,脾气就会不升,脾气不升,人的眼睑就会浮肿。
有痰湿的肥胖患者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他们的肚子都特别的大,脂肪都集中在了腹部,腰腹肉肥下垂,一圈又一圈,被人们戏称为“游泳圈”。多是因为他们体内的痰湿造成。
治疗方法
化痰利湿,理气消脂。
联合用药举例
二陈丸(作用:燥湿化痰和胃,理气开郁消痞)+五苓丸(作用:利水渗湿)+轻身消胖丸(作用:益气利湿降脂)。
在饮食上应该多吃冬瓜、赤小豆、荷叶和山楂,这些食物能化湿、宣肺、利尿、健脾,吃的时间长了,身体内的痰就化开了,气血就通畅了。并且要坚持长时间的有氧运动。
3
气郁血瘀型
症状特点
肥胖懒动,喜太息(叹气)胸闷胁痛,面晦唇暗,肢端色泽不鲜,甚或青紫,可伴便干,失眠,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阳痿,女性月经不调,量少甚至闭经,经血色暗或有血块,舌质暗或有斑瘀点。
人群鉴别
气郁血瘀型肥胖人群女性患者居多,这类肥胖人群因为气郁不畅,血行不利,气瘀壅阻,所以不爱说话,不爱运动,整天没精打采。
治疗方法
理气解郁,活血化瘀。
联合用药举例
血府逐瘀丸(作用:活血化瘀,行气活络)+降脂排*胶囊(作用:化瘀降脂)女性还可搭配四物胶囊(作用:活血化瘀、调经行气)。
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小米,猪肚、萝卜、香菇等因为这些食物都有行气的作用。
4
脾虚不运型
症状特点
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痞闷,或有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更为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或便秘,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
人群鉴别
这类肥胖人群经常说的话是“喝凉水都胖!
虽然吃的不多但依然会肥胖是因为脾虚气弱,运化无力,所以进餐之后,该吸收的营养物质没吸收,该排泄的没排泄,该气化的没气化掉的物质就被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
这类人群切记不可过食冷饮因为人体通常的体温是摄氏三十六度至三十七之间。
一旦零度以下的食品进入口腔直达胃部之后,脾系统范围内的经脉因突受“冷”的袭击而收缩。就造成了“寒凝血滞”而使脾系统的运化功能受阻而造成脂类等营养物质滞留体内产生肥胖。
治疗方法
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联合用药举例
参苓白术丸(作用:健脾益气渗湿)+*芪精口服液(作用:益气健脾利水)。
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山药、小米、玉米、*豆等这些食物都有补脾的作用。
5
脾肾阳虚型
症状特点
形体肥胖,易于疲乏,可见四肢不温,或者四肢厥冷,喜食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
人群鉴别
这类肥胖人群因为气损及阳,脾肾阳虚,造成气化温煦失职,所以他们特别怕冷,大热天还要穿上秋衣秋裤,另外此类人群大便经常不成形,小便清长。
饮食上可以吃一些大枣,核桃、辣椒、牛肉、鸡肉等。不易贪食冷饮。
治疗方法
补益脾肾,温阳化气。
联合用药举例
济生肾气丸(作用:温补肾阳,化气行水)+香砂六君丸(作用:益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湿阻痰聚等证)+轻身减肥片(作用:轻身减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宽胸去积)。
总而言之,新陈代谢减缓,多食的营养不能转化成精气,体内垃圾不能及时被清除出体外,造成湿气过重(血液粘稠),沟通表里的经脉被瘀滞的湿气阻塞,表里不能想通,令人讨厌的“脂肪”和体重自然就会逐渐增多。
所以中医根据不同原因造成的肥胖给出了不同的调理方法,因此同样都是肥胖患者但调理的方法却不尽相同,这就是中医的辩证施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